如何读懂理财产品投资收益
【资料图】
加强金融教育宣传,有利于持续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,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。近期,多家理财公司结合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举行的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,就投资者关心的理财产品问题进行了解答。
很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注意到一个专业概念——业绩比较基准。业绩比较基准是什么?它能代表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吗?理财产品通常会设置业绩比较基准,它是理财产品管理人基于产品性质、投资策略、过往经验等因素对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。当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超过业绩比较基准上限时,投资者会因超出预期的产品业绩获得业绩回报。如果将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类比为考试成绩,那么业绩比较基准就相当于考试前的预期分数,而业绩回报就是最终分数超过预期时得到的奖励。
对于业绩比较基准,投资者有时会产生一些误读。针对这一概念,工银理财进行了辨析。其一,业绩比较基准不是预期收益率。净值型理财产品已打破刚性兑付,不存在固定收益率。其二,业绩比较基准不是历史业绩,也不代表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。过往历史业绩是过去市场条件下的投资结果,未来产品表现和实际收益会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。其三,业绩比较基准不是越高越好。业绩比较基准高的产品可能配置了权益类、商品及衍生品类等高风险资产,产品风险评级也可能更高,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理财产品。
认购理财产品后,有的投资者发现,产品刚成立,净值就下跌了,这种情况让他们很担心。实际上,这可能是产品进入了建仓期。理财产品的“生命周期”通常包括产品设计、资金募集、投资运作、赎回或到期结算等阶段。其中,在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之间会存在建仓期。在此期间,投资经理根据投资策略及理财产品属性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配置运作,比如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向债券、股票、衍生品等各类资产中。一般来说,建仓期会持续半个月到6个月不等。理财产品在建仓期会产生一定费用,即“成本计提”,从而导致理财产品的净值呈现下跌状态。
为什么会有“成本计提”?中银理财介绍,“成本计提”主要出于两种情况:第一种,在购买股票、债券等资产时产生的开户成本、管理费用、销售服务费等;第二种,如果理财产品配置了适用于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债券,需对这类资产进行减值计提,通过计提预期信用损失来防控违约风险。不过,如果产品运作一段时间后,底层资产没有发生实质的信用风险,就会补回计提的减值。
除了“成本计提”,有些理财产品可能产生短期的波动。中银理财表示,短期波动具有较大的偶然性,不建议依此评判产品运作的好坏。在建仓期过后,理财产品的运作情况才能慢慢体现出来。因此,刚认购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妨多给产品一些运作的时间。
此外,产品赎回规则、收益到账时间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还有很多。理财公司提示,投资者要学会看懂产品说明书。投资者可通过代销机构客户端的理财专区找到想要了解的理财产品,进入详情页面找到产品说明书。(经济日报记者 赵东宇)
关键词: